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, 2025的博文

李云飞:暗夜传灯

      对于不合理的政策,出台前可提意见,而出台后则只有对它评论了。这几年来,言论的路很窄小,文章的生命越发短促了,固然有提笔的力量,写几句就好。       现在,谁能当阿訇、牧师、法师都得先让政府盖章,方才算数。政府近日又出台《宗教教职人员网络行为规范》,重塑宗教社群的公共空间。宗教教职人员的日子,又要更规矩了。这份规范,把宗教教职人员的网上生活一条条捆好,像捆咸鱼一样整齐划一。网络世界被画上新的边界,犹如一张隔绝的大罗网,细密得连一丝声音也不容出来。生怕有半点声音漏出来,扰了他们做中国梦的清静。       再有,别让孩子们从网络上看见宗教,怕他们学会思考,怕他们有灵魂,怕他们心里有个比他们更高的存在。这份规范,延续了政府近年来对未成年人宗教活动的任意干预和权利侵害,切断家庭与宗教社群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承渠道,装着一副保护未成年人的面孔。孩子们每天在网上能刷到的东西不少:搞怪视频、低俗短剧,统统随便看,唯独一句祈祷不许听,一段经文不许读。       他们要塑造的不只是宗教活动的新秩序,还有宗教信仰者的灵魂和话语。这样的规范,像一把尺子,把如何信仰丈量得明明白白。从此以后,讲经讲道要先看许可证,讲得不合乎调子要被惩办。违规与身份资格挂钩,而使宗教教职人员为教职身份自我审查,弱化他们宣教的主动性。讲经不止要讲经,还要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;布道不止要布道,还要布“爱国、爱党”。       这是一份关于“自由”的文件,每一条都在告诉你哪些自由不再属于你。这样的规范,就像篱笆,把宗教关进一个精心修剪的园子里。园子很整齐,很安全,除了花草活得不太像花草。到最后,或许真的会有个理想状态:宗教教职人员都成了模范公务员,每天上网只点赞、转发政策、宣传和谐,活像一只只会唱歌的鹦鹉。也许有一天,他们会得偿所愿——网上再也听不见经声,再也看不见祈祷,大家都沉默着,点开屏幕只看见一片干干净净的政治口号。       可是信仰是活的,它嵌进灵魂、深入骨髓,它不喜欢被剪枝,不喜欢被裹脚。越是要人闭嘴,越是逼人开口。越是堵住嘴巴,耳语就越响。这样的文件,也许能在纸面上创造出一片“和谐”的虚拟空间,但现实中的信...